查看原文
其他

散文 | 长征圣地苟坝行

钟昌耀 泸州公安文艺 2021-07-31


长征圣地苟坝行
文/钟昌耀



苟坝是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的一个村落,距遵义市60公里。近日,乘大巴从泸州市出发,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行程,来到这里。九月的苟坝,远处雾霭蒙蒙,青山隐隐。近处一条小溪潺潺而流,飞珠溅玉。这里是一个峰丘环抱的葫芦形狭长的山间盆地。马鬃岭、石牛山、银顶山三面环绕,山下近千亩金黄稻浪随风起伏,仿佛是大自然遗留在黔北山区的一块绿洲。坝子周边曲折起伏的山脚下,分布着300来户农家。不远处碧绿丛中,“毛泽东用马灯照亮中国的地方”几个鲜红的大字,十分抢眼。1935年3月9日,工农红军转战来到这里,至12日17时离开,短暂四天中,中央政治局召开的苟坝会议使苟坝名垂史册。


当时遵义战役取得巨大胜利,林彪提出攻打打鼓新场,到了苟坝,中央政治局便开会讨论。会上除毛泽东持反对意见外,其余的人均主张攻打。面对敌军重兵云集企图一举消灭红军的用心,毛泽东深知形势的险恶,当天深夜提着马灯步行到周恩来住地商谈。周恩来又一次起了关键性作用,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,翌日再次召开政治局会议,说服大家,撤销进攻计划,使红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。这次会议还为应对战时危机建立了新的决策指挥机构。毛泽东提议,战争情况瞬息万变,不能老是由20来人讨论来讨论去,于是中央决定成立毛泽东、周恩来、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,全权指挥作战,以周恩来为团长。当时三人团是中央最重要的领导机构。毛泽东进入三人团,从组织上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他在党内和军内的领导地位,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央组织调整工作,便大体完成。


从此,在毛泽东等指挥下,红军处处主动。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,忽东忽西,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方重兵之间。在贵州、四川边界四次渡过赤水河,使敌军感到扑朔迷离,疲于奔命。由于这段长征史实难以认定,较长时期苟坝都是被泥沙遮埋的明珠,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,经过党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,检查史籍,钩沉索秘,深入调研,终于确认了苟坝。从此苟坝便渐渐成为闻名遐迩的革命圣地。今天,为寻觅红色足迹,泸州市公安局党务工作者们来到这里。在导游引领下,首先瞻仰苟坝会议会址。这是一个建于清光绪初年木质结构名叫新房子的院落,历经岁月风雨的朝门己经衰老不堪,却依然保持着昔日风采。门檐下“苟坝会议会址”几个毛体金色大字,熠熠生辉。当年那些打着绑腿、穿着补丁衣衫党和红军的领袖们,肩负着民族灾难,走进了这个小小朝门。


跨过院坝便径直进入正房堂屋,一次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中共政治局会议,就是在堂屋中举行的。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张闻天、周恩来、毛泽东等19人。大约十六七平方米的堂屋,陈设十分简陋,除了两张旧式木桌,几条板凳,什么也没有。正中供奉“天地君师位”的香龛,残迹犹存。邻近堂屋的偏房,便是毛泽东、张闻天的下榻处。摸抚着古屋的柱头和板壁,凝望着墙上依稀可见红军留下的标语,深感长征道路之艰难险绝。会址选择在这里,真是慧眼独具,这里不仅风景秀丽,更重要的是安全。红军刚到苟坝,国民党的五架飞机便紧跟而来。然而,由于此处紧靠马鬃岭,且掩藏在蓊郁树林之中,敌机飞高了看不见房子,倘若低飞便有撞山危险,一阵盘旋之后,无可奈何地盲目丢下四颗炸弹,便溜之大吉。


走出新房子十来米,有一棵老树突兀地立在眼前,皱巴巴的树皮,两三人才能合抱粗大的树干,诉说着历史的沧桑。树旁的石碑上写着,此树名沙包树,树龄己有260多年。附近还有一口水井,当年山泉沸沸扬扬,红军战士便在泉边饮水解渴,洗涮劳累。导游说,这一树一井是中央红军进驻苟坝的见证。近处就是“毛泽东小道”。这就是当年毛泽东找周恩来商谈战事走过的小道,是使红军转危为安的小道。那时是竹木葱郁,眼前却是一片菜地。我们仿佛看见手提马灯、心怀民族存亡、踏着泥泞小路的毛泽东,从马鬃岭山下的住地新房子出发,披着大衣,顶着寒风,穿树林,涉小溪,步行约三华里,向牛石山下长五间周恩来的住地走去,也使红军摆脱危机向胜利走去。苟坝铸就的长征史诗,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了光辉的一页。“不忘初心继传统,牢记使命温长征”,85年之后,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,开启苟坝行,重走长征路,受到一次深刻的党史教育,也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,令人终身难忘。


往期导读:

剧本 | 报警

书法 | 别江硬笔书法作品选

舞蹈 | 酒城雨巷


主办:泸州市警察协会、泸州公安文联

编委主任:易强
主编:黄建军
本期责编:王光全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